作者:我看行历史网上实盘合法配资平台公布
在新中国开国将领中,周志坚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。他18岁便担任红四军第10师师长,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师长之一。周志坚指挥作战以善打硬仗、勇猛顽强、不怕牺牲著称,因此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“周铁匠”。
鲜为人知的是,在抗日战争期间,面对蒋军部队的骚扰进攻,周志坚独具匠心地创造了一种战术,这种战术类似于古代神话小说《封神演义》中,商军青龙关总兵张桂芳的绝技——“呼名落马之术”或称“点名术”,这一战术曾令敌军闻风丧胆,效果非凡。
那么,周志坚的“点名术”究竟有多神奇呢?被俘的敌军士兵回忆说,这战术远比《封神演义》里的张桂芳更为厉害。只要被点到名字的敌军,往往心神动摇,无心恋战,纷纷缴械投降。
那么,这神奇的“点名术”到底是怎么实施的呢?这还得从周志坚指挥新四军第13旅围歼国军保4旅的战役说起。
1942年8月下旬,蒋军第39军联合当地土顽武装保4旅,向新四军鄂东大梧山根据地发动猛烈进攻。8月30日,周志坚率新四军第5师第13旅第39团成功歼灭保4旅一个营,次日清晨,他又指挥38团对保4旅旅部所在地金鸡岭、王家店发动进攻。
展开剩余82%然而,在战斗打响之前,周志坚突然找到38团团长曹玉清,说:“攻击保4旅旅部只是诱饵,真正目标是活捉,不是硬拼。”
曹玉清听后十分迷惑,忙问:“那怎么活捉?”
周志坚低声回答:“先包围,再点名。”
曹玉清依旧不解:“点名到底怎么点?”
周志坚只简单交代了几句方法,曹玉清听后笑容满面,迅速返回部队,稍作部署后战斗立即打响。
面对38团的猛攻,保4旅旅长蒋少瑷力不从心,只能带领部队采用“走为上计”,仓皇撤退。
当他们逃入一处偏僻民居时,38团士兵突然堵住门口,施展“点名术”。神奇的是,刚刚逃出来的敌兵们似乎中了魔咒,纷纷丢下武器,举手投降。战士们好奇地问:“谁是当官的?”
两个士兵指着蒋少瑷,犹豫不决。蒋少瑷已是气喘吁吁,无奈坦白:“我就是蒋少瑷。”
蒋少瑷被活捉后,令人意外的是,新四军第5师机关报《挺进报》的记者还专门对他进行了采访。
记者问道:“作为败军之将,您有什么感想?为何你们部队垮得如此迅速?”
蒋少瑷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你们新四军实在厉害,尤其是‘点名术’!这一点名,谁顶得住啊?”
“点名术?”记者听得一头雾水。
蒋少瑷赶紧解释:“是你们的思想工作做得好,干部总是冲锋在前,我们根本跟不上。我的部队虽然有训导部门,但那套行不通,没人听。跟你们打,我们没胜算。”
周志坚的“点名术”通过这篇《挺进报》报道,一时间声名远扬。当地老百姓纷纷传说:“新四军13旅有个当官的,点谁谁就投降,保4旅就是最活生生的例子。”
渐渐地,“点名术”名声大噪,连蒋军第39军也传闻13旅会这招,一听说对方有“点名术”,就心生畏惧,怕一被点名就落败。
有趣的是,被吓得要死的敌军士兵投降后,仍然心有余悸,纷纷向新四军战士讨要“点名术”的解药。战士们哭笑不得,哪里会有这种“解药”呢?只得调侃说:“这法宝,只有周旅长才有。”
当俘虏们见到周志坚时,他故作神秘地说:“解药早就给你们吃了,就在你们当俘虏第一顿饭的米饭里。”
这番话终于让俘虏们安心下来。
这奇妙的“点名术”故事一传十,十传百,最终传到了新四军第5师师长李先念耳中。李师长听后觉得不可思议,说:“周志坚又不是小说里的人物,怎么可能真用什么法术?”
有一天,他特地找来周志坚,开门见山问道:“周旅长,‘点名术’到底是什么?咱们新四军不能搞迷信呀!”
周志坚听罢大笑:“哪里是迷信!”随后,他细致地解释了“点名术”的真相。
原来,“点名术”其实是心理战的妙招。当部队包围敌人,对方拒不投降时,就通过喊话,连名字带职位地一一叫出敌人姓名。
早在战前侦察时,周志坚的部队已经获得了敌军详细名单,因此喊出的名字准确无误。
被点名的敌军士兵心理压力巨大:“新四军连我的名字都知道,家人安危不言而喻,再打下去,还怎么守家护妻?”无奈之下,纷纷投降。
蒋少瑷在接受《挺进报》采访时,虽然没有细说细节,但大力赞扬了“点名术”的威力,使这故事更加神秘和传奇。
李先念听完周志坚的解释后,忍俊不禁:“点名术真是神奇!”
周志坚笑道:“师长,这‘点名术’其实也不是我们发明的,是蒋少瑷旅长无意中帮忙‘推广’的。”
一旁的13旅政委方正平补充说:“蒋少瑷说的不是胡扯,是他多年战争中失败的心态写照。名字一被点出,他的部队立刻泄气。”
至此,周志坚的“点名术”真相大白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种攻心战战术经过不断完善,后来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也屡试不爽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专注研究战争历史,传递正能量网上实盘合法配资平台公布,欢迎投稿交流,私信必回复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